《薰風》第2集 – 台日港都三城記

台日港都三城記

「哪個國家距離台灣最近?」
被這樣問到的台灣人,十之八九會回答「中國」吧。

其實,在宜蘭東方不到一一〇公里的海上,有座屬於日本的小島,她叫做「與那國」。
天氣晴朗時,從與那國島望向台灣,高聳入雲的中央山脈清晰可見。​
那是一段一衣帶水的奇妙距離。對與那國島上的人們來說,台灣是一個此生或許沒有機會造訪的地方,卻又是這輩子最熟悉的景象之一。

台日間的微妙情愫,就像宜蘭和與那國,似近非近,似遠非遠;感覺再熟悉不過,但又如此陌生。
台灣對日本的感情,在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時已向世界證明。
那是承襲自戰前世代,且早已內化到台灣人基因裡的本能。

以初夏的和煦南風,同時也是俳句的五月季語為名,這本雜誌將致力於傳播台日之間鮮為人知的歷史淵源,同時用學習及自省的視角來探索當代日本。
在東亞局勢詭譎多變的今日,台灣除了「哈日族」,更需要「知日家」。

《薰風》的問世,相信是台日歷史進程下的必然。

更多《薰風》

季刊薰風 臉書粉絲團

季刊薰風 官方網站

微貳獨冊

編者的話

發行人・主編 姚銘偉

在思索第二集特集主題的過程中,我們面臨了和製作創刊號時同樣的問題,就是「如何與台灣這片土地密切連結?」。
此時此刻,嚴格說來這其實已經不是問題了,而是這本雜誌從胎動初始就被無意識地確立的「軸」與「魂」。
非常自然地,在港都高雄生活近四十年的我,早已迫不及待想為讀者們介紹這座城市與日本的諸多歷史連結。
儘管「高雄」之名源自京都,加上台灣的出版品只要與京都扯上邊,幾乎就是賣座的保證,
但,日本如此之大,難道就只有區區一座京都的高雄山和台灣的高雄有共通之處?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時間回到一八五八年,當時被天朝視為化外之地的打狗,在清國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後被迫開港(正式開港為一八六四年);
就在同一年,時值幕末的日本也在白人的船堅砲利威脅下與美國簽署了《日米修好通商條約》,
以此為契機,和打狗同為漁村的橫濱村,從此踏上了成為國際貿易大港的輝煌之路(正式開港為一八五九年)。
橫濱和高雄的類似之處還不只是開港的年代和背景;今日許多遊客造訪橫濱時下車的「關內」地區,
其地形就和高雄市的哈瑪星、鹽埕、苓雅寮一樣都是「埋立地」(填海造陸)。
另外,緊鄰港口的高雄哨船頭地區,過去曾有洋行林立,時至今日依舊留有西洋人墓地;
而在橫濱港邊古早時也曾有「外國人居留地」存在,深深地影響了橫濱日後的面貌。

高雄除了是台灣最大的商港,更是最大軍港的所在地,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昭和天皇下詔,使高雄成為「要港」(帝國海軍警備府)。
直到現在,高雄港及北方的左營港內皆有軍艦的身影;而在橫濱港南方約莫十五公里處,則有日本最大軍港,同時也是美軍第七艦隊母港的橫須賀港,
擔負著西太平洋,尤其是台灣海峽的防衛工作。台灣以海洋國家自稱,然而在黨國鐵幕時代,
台灣人無法親近海洋,甚至懼怕孕育我們的寬闊大海,這是身為島國人的極大諷刺,也是時代的悲劇。
這一集,就讓我們一同揚帆出港,貼近這三座有著類似命運的海洋城市吧!

本書特色

台日港都三城記
台灣史上第一本以台日歷史羈絆為主題的知日知台雜誌。
隨書贈品:「觀光の高雄市」鳥瞰圖

1935年(昭和10年),高雄市役所出版由鳥瞰圖大師金子常光繪製的「觀光の高雄市」鳥瞰圖。
82年後,《薰風》出版「台日港都三城記」特集,介紹高雄、橫濱、橫須賀三座港都。
為了回饋讀者,我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比這幅精美的鳥瞰圖更適合做為贈品。

藏品提供:郭宣宏、鄭喬維
復刻設計:葉忠宜(卵形)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Only logged in customers who have purchased this product may leave a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