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第4集 – 京都裏的台灣

京都裏的台灣

台灣史上第一本以台日歷史羈絆為主題的知日知台雜誌。

以季刊形式發行。

《薰風》第4集 – 京都裏的台灣

京都裏的台灣

「哪個國家距離台灣最近?」
被這樣問到的台灣人,十之八九會回答「中國」吧。

其實,在宜蘭東方不到一一〇公里的海上,有座屬於日本的小島,她叫做「與那國」。
天氣晴朗時,從與那國島望向台灣,高聳入雲的中央山脈清晰可見。​
那是一段一衣帶水的奇妙距離。對與那國島上的人們來說,台灣是一個此生或許沒有機會造訪的地方,卻又是這輩子最熟悉的景象之一。

台日間的微妙情愫,就像宜蘭和與那國,似近非近,似遠非遠;感覺再熟悉不過,但又如此陌生。
台灣對日本的感情,在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時已向世界證明。
那是承襲自戰前世代,且早已內化到台灣人基因裡的本能。

以初夏的和煦南風,同時也是俳句的五月季語為名,這本雜誌將致力於傳播台日之間鮮為人知的歷史淵源,同時用學習及自省的視角來探索當代日本。
在東亞局勢詭譎多變的今日,台灣除了「哈日族」,更需要「知日家」。

《薰風》的問世,相信是台日歷史進程下的必然。

更多《薰風》

季刊薰風 臉書粉絲團

季刊薰風 官方網站

微貳獨冊

編者的話

發行人・主編 姚銘偉


睽違整整一年,再度踏入七月時悶熱如火爐的京都。
街頭巷尾到處可聽到的「囃子」祭典樂聲,高調地向各國遊客預告祇園祭的到來。


許多台灣人誤以為充滿古都氣質的京都人一定常喝抹茶、吃和食,
但真實的京都人卻更愛吃麵包、喝咖啡,京都市的麵包消費量更是日本第一。
同樣的,一些人們認為理所當然屬於京都在地的店家,事實上卻和我們的台灣有著千絲萬縷無法割捨的因緣。

四條通上靠近花見小路的名店「祇園辻利」即是其中的代表。
五代目的現任會長在台北城內的繁華街出生,是典型的「灣生」日本人,至今難忘台灣的一景一物,甚至還能說上幾句台語。
而我過去旅居京都時經常造訪、位於出町柳的「柳月堂」則是由台北艋舺的望族之後所創立,同樣是陪伴京都市民走過數十年的老店。
另外,近年來大幅躍進的台日交流也間接使得「微風台南」這樣由京都人經營的台灣料理店出現,藉由美食讓日本人更加認識台灣。

此次的京都取材,很榮幸能訪問以一身和服廣為人知的京都市長門川大作先生。
訪談中,門川市長暢談了幾項在台灣也成為話題的景觀政策,其中的溝通與折衝過程令我印象深刻。
正因為官民皆具有高度的素養且通力合作,才造就了這座世界級的文化之都。

除了和台灣的歷史淵源,本集特別邀請到旅遊作家林凱洛撰文介紹暢銷作家柏井壽眼中的京都在地人覓食去處;
更有固定班底蔡亦竹及林承緯兩位硬派學者的京都深度導覽,帶給您十足的飽足感。

不論您是熟門熟路的京都通,或是準備啟程展開人生第一次京都行的初心者,
相信都能從本集的內容中看見京都的另一面,也是只有台灣人才得以吟味的一面。

 

本書特色

京都裡的台灣
台灣史上第一本以台日歷史羈絆為主題的知日知台雜誌。

以季刊形式發行。

附贈「雙絕臺灣八景」繪葉書一本

贈品簡介:
1927年(昭和2年)6月11日,《臺灣日日新報》舉辦「臺灣八景」票選活動,
每人不限票數,但每張票只能填寫一個景點。
當時台灣人口本島人約四百萬、內地人約二十萬,另有三萬多的中國人。
七月底開票結束時,竟然開出不可思議的三億六千萬票,足見當時大家為了自己家鄉的榮譽有多麼熱情參與!

除了八景之外,另有「別格」兩處(雙絕)。雙絕由於地位神聖崇高,因此不必經過票選。
此套繪葉書(原件)於1935年(昭和10年)10月12日配合「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發行
,由出身京都的鳥瞰圖大師吉田初三郎繪製,並於京都印製。

本集贈品有別於原件,以經書摺印製,更加便於收藏。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Only logged in customers who have purchased this product may leave a review.